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失其鹿,豪杰竞逐,项羽既得而失之,其咎在烹韩生,而范增之谋不用。假令羽既距项伯之邪说斩沛公于鸿门都咸阳以号令诸侯则天下无敌矣。而羽距韩生之忠谏,背范增之深计,自谓霸王之业已定,都彭城,还故乡,为昼被文绣,此盖世俗儿女之情耳,而羽荣之。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尚不知觉悟,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甚痛矣哉!
(选自《晋书·列传第十八》)
材料二:
怀王之立,非项氏之意也,范增之说,以为从民望而已。 臣主之名立,而其心不相释,项氏成而怀王固不能有楚。怀王念此至悉,故一乘项梁之败而夺上将军之权以授宋义;义适遇其际而获怀王之心,故与计事而大悦。非悦其灭秦之计,悦其夺项之计也。宋义壁于安阳而项羽斩之,非愤其救赵之迟,愤其夺己之速也。义之壁安阳而不进也,非欲乘秦、赵之敝,欲得当以收项羽之兵也;其遣子相齐而送之无盐①,非不恤士卒之饥寒以自侈,为怀王树外援于齐而因以自固也。
宋义死,诸将慴然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羽之情见矣,义之情亦见矣,怀王之不能终安于项氏,情亦见矣。救赵则命宋义,入关则命沛公,梁死羽孤,为偏裨于宋义旌牙之下,为怀王谋项者之计得矣,而抑无以服楚人之心。幸而秦之君二世也,其相赵高也,其将章邯、王离也,无有能乘臣主之隙以间楚耳。不然,虽沛公且无以自持,况义之浅谋、羽之徒勇者乎!
于是而知君臣之非独以名为义也,天之所秩,性之所安,情之所顺,非是则不能以终日。范增立楚之说,董公缟素之谋,不足与于兴亡久矣。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材料三:
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而怀王者公然主约。既约先入关者王之,而不使项羽入关,是明明不欲羽成功也。独不思己本牧羊儿,谁所立乎。既不能杀羽,而显与为难。且不但不使羽入关而已,并救赵亦仅使为次将。所使上将则妄人宋义也。羽即帐中斩其头如探囊取物。迨至羽屠咸阳杀子婴后怀王犹曰“如约”。“如约”者,欲令沛公王关中也。兵在其颈,犹为大言,牧羊儿愚至此。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选自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注】①无盐,地名。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假令羽既距A项伯之邪说B斩沛公C于鸿门D都咸阳以E号令F诸侯G则天下无H敌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被,同“披”,穿着,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中的“被”意思相同。
B. 荣,以……为荣,与《孔雀东南飞》“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中“荣”用法不同。
C. “非项氏之意也”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D. 患,担心,与《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的“患”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在于听从了项伯的邪说,拒绝了韩生的忠告,背弃了范增的计谋,在鸿门轻易放走了刘邦,自认为霸王之业已经完成。
B. 王夫之认为,楚怀王任用宋义为上将军,是想借此夺取项氏一族权力,项羽杀死宋义,并不是对宋义救赵迟缓感到愤怒,而是对于宋义夺权感到愤怒。
C. 王夫之认为,君臣之间并不需要用名号作为大义,君臣关系应该符合上天所规定的等级秩序,符合人的天性,顺应情理,达到和谐的状态。
D. 王鸣盛认为,楚怀王缺少谋略,明知道杀不了项羽,还跟他相斗,救赵时任命宋义为上将,愚蠢到十分危急时还说大话的地步。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五载为汉所擒,至此尚不知觉悟,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甚痛矣哉!
(2)不然,虽沛公且无以自持,况义之浅谋、羽之徒勇者乎!
14. 对于范增立楚之说,材料二和材料三都进行了评价,请简要说明。
【答案】10. BDG
11. C 12. C
13. (1)因此,过了五年就被汉王刘邦擒获了,到这个时候还不知道醒悟,竟然说“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多么令人痛心啊!
(2)不是这样的话,即使是刘邦也无法自保,何况是宋义这样谋略浅薄、项羽这样只有勇猛的人呢!
14. ①材料二认为,范增的建议是顺应民众的期望,而不是项氏的本意,导致君臣之间互不信任,互相争斗,这种君臣关系不能长久。范增立楚之说,早就表明他不足以参与关乎国家兴亡的大计。②材料三认为,范增提议立楚王,使得项羽反而被楚怀王所制衡,导致项羽无法顺利进入关中,而让刘邦有机会先人关中,既误了项羽,也误了怀王,因此是“谬计”。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并对人物进行深刻的评论。材料一强调项羽轻敌与拒纳忠言,材料二分析了楚怀王与项氏之间的权力斗争,材料三则批评楚怀王的鼠目寸光。文章通过不同角度和策略分析,探讨历史人物的优缺点以及成败关键,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政治中的权谋与人性。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假如让项羽当时拒绝项伯的错误言论,在鸿门斩杀刘邦,然后占据咸阳来向各路诸侯发号施令,那么天下就没有敌手了。
“距”是谓语动词,“项伯之邪说”是宾语,故在B处断开。
“斩”是谓语动词,“沛公”是宾语,“于鸿门”是“斩沛公”的后置状语,故在D处断开。
“都”是谓语动词,“咸阳”是宾语,“以令诸侯”,是“都咸阳”的目的,联系紧密;“则”放在句首,“天下”作主语,“无敌”作谓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一词多义、一般虚词、词类活用的现象的分析的能力。
A.正确。句意:白天穿着华丽的衣服。/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昏庸无道的君主,诛杀残暴的秦王。
B.正确。
“荣”,意动,以……为荣。句意:可项羽却以此为荣。
“荣”,使动,使……荣耀。句意:运气的好坏相差得像天上地下一样,(嫁给太守的儿子)足够使你终身荣耀。
C.错误。用法不同。
“之”,助词,的。句意:并非项氏的本意。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D.正确。
“患”,担心。句意:不用担心没有名义。
“患”,祸患,灾祸。句意: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这种办法。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
C.“并不需要用名号作为大义”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于是而知君臣之非独以名为义也,天之所秩,性之所安,情之所顺,非是则不能以终日”,意思是君臣关系不单单是靠名号来维系大义,而是需要符合上天所规定的等级秩序、顺应人的天性和情理等多方面,并非说不需要用名号作为大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1)“擒”,捉拿,捉住;“为……所”,表被动;“天亡我,非战之罪”,是判断句。
(2)“虽”,即使;“无以”,没有用来……的;“徒勇”,有勇无谋;“之徒”,这类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探究作者的思想观点的能力。
①材料二范增建议“非项氏之意也,范增之说,以为从民望而已”。这样立楚之后,君臣之间“其心不相释”,互不信任,互相争斗,怀王一直想压制项氏势力,借项梁之败夺项氏上将军之权授予宋义,宋义驻军安阳不进也有收取项羽兵权等意图。这一系列事件显示出君臣之间的复杂矛盾,这种君臣关系不能长久。“范增立楚之说,董公缟素之谋,不足与于兴亡久矣”,他不足以参与关乎国家兴亡的大计。
②材料三“六国亡久矣,起兵诛暴秦,不患无名,何必立楚后,制人者变为制于人”,楚怀王主约却不希望项羽成功,立楚后反而使局势变得复杂。范增立楚的计策,使得楚怀王能公然主持约定,在关中称王之事上偏向沛公,与项羽为难,项羽屠咸阳杀子婴后,怀王还说“如约”,想让沛公在关中称王。可见这一计策不仅没有帮助项羽,反而让项羽在权力争夺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也让楚怀王做出一些不智之举,所以说“范增谬计,既误项氏,亦误怀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朝失去了它的统治地位,各路豪杰竞相争夺天下,项羽已经得到了(天下的机会)却又失去了它,其过错在于烹杀了韩生,并且没有采纳范增的谋略。假如让项羽当时拒绝项伯的错误言论,在鸿门斩杀刘邦,然后占据咸阳来向各路诸侯发号施令,那么天下就没有敌手了。然而项羽拒绝了韩生忠诚的劝谏,背离了范增深远的计谋,自认为霸王的基业已经奠定,定都彭城,返回故乡,白天穿着华丽的衣服,这大概只是世俗之人儿女情长的表现罢了,可项羽却以此为荣。因此,过了五年就被汉王刘邦擒获了,到这个时候还不知道醒悟,竟然说 “是上天要灭亡我,不是作战的过错”,多么令人痛心啊!
材料二:
楚怀王被拥立,并非项氏的本意,范增的建议,只是认为(这样做)顺应民众的愿望罢了。君臣的名分虽然确立了,但他们内心并不相互信任,项氏成就了一番事业,而楚怀王本来就无法掌控楚国。楚怀王把这些情况考虑得很周全,所以一趁项梁战败就夺取了上将军的权力,把它授予宋义;宋义恰好遇到这个时机,赢得了楚怀王的欢心,所以跟他商议事情时,楚怀王非常高兴。(楚怀王)并非是对宋义消灭秦国的计策感到高兴,而是对他能制衡项氏的计策感到高兴。宋义在安阳驻军被项羽斩杀,项羽并不是愤怒他救援赵国迟缓,而是愤怒他夺取自己权力的速度太快。宋义在安阳驻军不前,并不是想利用秦军和赵军的疲惫来进攻,而是想借此机会来收编项羽的军队;他派遣儿子去齐国担任相国,并将他送到无盐,并不是不体恤士兵的饥寒交迫之苦而自己奢华,是为了楚怀王在齐国树立外援,因此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宋义死后,各位将领惊恐地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您的家族。”项羽的意图已经显露,宋义的意图也显露出来了,楚怀王不能最终安定在项羽家族之下,这个意图也显露出来了。救援赵国就命令宋义,攻入关中就命令刘邦,项梁死后项羽势单力孤,在宋义旗下担任偏将,这是楚怀王为项羽设计的计谋适宜,但却无法让楚国人信服。幸运的是秦朝的君主是秦二世,丞相是赵高,将领是章邯、王离,没有人能利用君臣之间的嫌隙来离间楚国。否则,即使是刘邦也无法自保,何况是宋义这样谋略浅薄、项羽这样只有勇猛的人呢!
于是就明白君臣之间并非仅仅凭借名分来维系道义,上天所确定的秩序,人之本性所安守的,情感所顺遂的,不是这样的话就一天都过不下去。范增拥立楚王的建议,董公穿丧服倡议为义帝发丧的计谋,对于国家兴亡来说,早已不足以产生影响。
材料三:
六国灭亡已经很久了,(各路诸侯)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不用担心没有名义,何必拥立楚国的后代呢,本来掌控局势的人反而变成被人掌控了。然而楚怀王竟然公然主持约定。已经约定先进入关中的人就在关中称王,却不让项羽进入关中,这分明是不想让项羽成功。却唯独不想想自己本来就是个放羊的孩子,是谁拥立的自己呢。既然不能杀掉项羽,却又明显地和他作对。而且不仅不让项羽进入关中而已,就连救援赵国也仅仅让他担任次将。所任命的上将军却是个荒唐的人宋义。项羽在营帐中斩杀他的首级就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等到项羽屠戮咸阳,杀了子婴之后,楚怀王还说 “按照约定”。所谓 “按照约定”,就是想要让刘邦在关中称王。刀都架到脖子上了,还说大话,这个放羊的孩子愚蠢到这种地步。范增错误的计策,既耽误了项氏,也耽误了楚怀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期货开户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