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儿童吸入异物应对指南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探险家,用嘴巴"品尝"世界是他们最直接的探索方式。但这份好奇心有时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危险——异物吸入。
异物吸入是指异物意外进入并阻塞呼吸道,如孩子玩耍、啼哭或进食时注意力不集中,就可能将食物、小型玩具零件、硬币等误吸入气道。
据统计,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误吸异物被送进急诊室,有些甚至危及生命。今天,合卫小编
请来了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潘西安,带大家了解这个看似小却可能酿成大祸的问题,让我们一起保护孩子的呼吸安全。
展开剩余83%为什么孩子喜欢往嘴里“塞东西”?
您有没有发现,家里的小宝贝总能把任何东西变成"零食"?从闪闪发光的硬币到五颜六色的积木,甚至爸爸的领带夹,在他们眼中都是值得"品尝"的美味。这不是因为他们贪吃,而是“大脑发育”的必经阶段!
1-3岁的孩子正处于"口腔敏感期",他们通过嘴巴来认识世界,包括物质的形状、质地、温度等。
哪些美味最危险呢?
1.“坚果三兄弟”(花生、瓜子、核桃)长期占据危险榜首位;
2.“光滑刺客”如果冻、葡萄,容易整块滑入;
3.“小零件联盟”包括纽扣电池、笔帽、玩具零件等;
4.某些家常食物如爆米花、胡萝卜块也可能引起危险。
特别提醒:纽扣电池是"头号危险分子"!它不仅会阻塞气道,还会泄漏腐蚀性物质,2小时内就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如果怀疑孩子吞了电池,必须立即送医,分秒必争。
如何判断孩子吸入异物?
当小探险家的气管里闯入了"不速之客",他们的身体会立即拉响警报。但这些信号您能读懂吗?
“突然发作的剧烈咳嗽”是最常见的求救信号——这是身体在努力把异物"咳"出去。
如果异物较大,您可能会听到“高调的喘鸣音”,就像吹口哨一样,尤其是吸气时特别明显。更可怕的是,孩子可能会突然“面色发青”、“抓挠喉咙”,这是缺氧的表现,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异物吸入后的黄金救援方法
1岁以上儿童:海姆立克急救法
1.站在孩子身后,环抱其腰部
2.一手握拳,拇指侧朝向孩子腹部(肚脐上方)
3.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上向内冲击
4.重复直到异物排出或孩子失去意识
1岁以下婴儿:背部拍击+胸部按压法
1.将婴儿脸朝下放在前臂上,头低于胸部
2.用掌根在肩胛骨之间快速拍击5次
3.如果无效,翻转婴儿仰卧,在两乳头连线下方进行5次胸部按压
特别提醒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任何情况,请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1.无法咳嗽或发声
2.嘴唇或指甲发紫
3.意识模糊或丧失
4.即使异物排出后仍有呼吸困难
儿童异物吸入日常预防
1.养成良好进食习惯
教育孩子进食时不嬉戏打闹、不躺在床上吃东西,避免边吃边说话、大笑、哭闹等。
2.谨慎选择食物
3岁以下小孩应少吃花生、瓜子、坚果等小颗粒食物,给孩子吃果冻要特别小心。
3.加强物品管理
将纽扣、笔帽、硬币、小玩具零件等小物件放在孩子接触不到的地方,避免孩子将其含在口中玩耍。
4.监督孩子活动
孩子玩耍时要有大人陪同,选择适合年龄的玩具,避免有小零件易脱落的玩具。
据了解,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全面开展儿童各种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危重症的诊治工作,在肺炎,急性喉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胃肠炎,高热惊厥,川崎病,过敏性紫癜,各种脑炎脑膜炎,血小板减少症,多动症,生长激素缺乏症等疾病治疗上有丰富的经验,可为广大儿童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
专家介绍
潘西安,中共党员,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行政主任兼新生儿科主任,担任安徽省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委员、安徽省儿科学会委员、合肥市围产医学会常委、安徽省医师协会儿童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安徽省分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委员、安徽省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2000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2008年在南京儿童医院进修学习。从事儿科工作20余年,对儿科及新生儿科各种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断、治疗、危重病人的抢救积累了丰富经验。
发布于:北京市期货开户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