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荡荡的货架,沉默的红色门框,还有那贴在玻璃门上的A4纸——“暂停营业,敬请谅解”。好想来的济南门店撤场,总要留点线索让人琢磨:经营不善?房租太割肉?还是,命中注定挤到头了?如果某天你在家门口买零食的路上,只差几步就撞见一块“暂停营业”告示,你会顺带想想——那些“又便宜又好吃”到底还能便宜、还能好吃多久?
三家关了,一大兜散了,主角还没下场,故事已经多了几分堪忧的味道。作为旁观者,梳理这波量贩零食连锁的关店潮,倒也不难理出几根线索。财报上数字泼辣,259家门店撤场,新增门店骤降到1468家——一边是高密度的开,一边是突如其来的关。如果量贩零食还是场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意,济南这样的大城市都密密麻麻开到“同品牌隔墙对望”,结果是闭店、迁址、城区换个名字再来一轮,于是“密度过高”成了最体面的说法。
专业人士的说法大多规矩,供应链去中间商,工厂到门店不绕路,成本压到底,价格低到“批发式”的诱惑。你我身边的市民拎包就是实证,一买一大兜,货架上品牌货和称重散装货混着卖,看似各有选择,其实都在价格、装修、动线、陈列上一模一样——连门店的红色门框都能拿去工业化复制。难怪有业内观点说,“这个行业的门槛低得像小区的栅栏”,于是只能比拼价格。这就像刑侦里抓线索,嫌疑人全穿黑衣服、说话都带京腔,到最后只能靠售价谁能便宜一块五。
但这里头的隐忧说来有点黑色。如果一种生意的核心竞争力是“便宜”,那么所有玩家都会在这一条路上越走越窄,低价成了逃不过的“双刃剑”。扩张期拼命开店,大家抢钱抢人抢流量,后期面对同质化和内卷,结果是曾经稳如泰山的大牌,也不得不加入“谁便宜谁活着”的激烈战局。三只松鼠、良品铺子先后大幅降价,但净利润还是被“增收不增利”的悖论拖下水。这种局面,用专业术语说就是“规模陷阱”,经济学上讲“优胜劣汰”,但零食连锁的优胜逻辑,未免过于单调。
扩张模式里除了开店就是扩战线。“好想来”凭借“0加盟费+0管理费+0配送费”,加点装修补贴和房租支持,把加盟门槛压到地板以下。签约速度飞起来,日均26家新门店;地图上一搜,联四路800米范围内已经四家店对着开,多品牌对对碰。这种景象,就像足疗和奶茶曾经风头最劲时一样,人人都能加盟,人人都能开分店,到最后街头像是开了一场零食概念的发布会。只是,这种“用门店数量堆规模”路线,往往容易变成流星式闪现——来得快,消散也快。
证据链看下来,其实并不全是坏消息。量贩零食连锁的关店和开店,本质是一种动态试错,企业在匹配供应链、资金和管理能力的边界,争取一点“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正如专家所说,撤店未必是全面退潮,反而是竞赛规则的变更。只是,这样的行业,优胜劣汰不是段子,而是明晃晃的现状。强者多开,弱者多关,不强不弱的就等“市场风”再吹一波。
推演到下一步,行业比拼不再是价格这根绳,逐渐变成“质价比博弈”。谁能提供差异化的商品、深耕供应链,谁才有壁垒。赵一鸣、零食很忙都开始推自有品牌、双品牌路线,跨到日化、百货、鲜食专区,试图在差异化里分得一杯羹。好想来也加紧布局新品类,主动引入生鲜、日化、批发新产品,想拉开价格、品种、体验的梯度。“不是谁店多谁赢,而是谁能长久做出性价比和差异化。”如果哪个品牌还能在门口留住你买零食的脚步,靠的也不是单一的“便宜”,而是在体验和产品上有点让人琢磨的地方。
至于消费者,便宜当然好,但便宜到最后,吃到嘴里的味道会不会变得淡如白水?这种问题和刑侦案里的动机推理一样复杂:供应链极致压缩了,成本再低也有下限,当门店相互蚕食、产品开始同质时,那些广告语的“又便宜又好吃”,终究会变成一句商业自问——谁还能又便宜又好吃下去?
写到这,不禁自嘲一下职业困境:分析到证据链尽头,一切复杂其实都归结到一个简单命题——人的选择。创业者选赛道,加盟商选品牌,消费者选入口,资本选风口。你来我往,鸡飞狗跳,有人笑着关店,也有人流着泪抢房租补贴。行业升级、赛道更迭,等到红利期过去,剩下的有谁,恐怕只有“效率和创新”能作答。
比如说,量贩零食下一步会不会像曾经奶茶和生鲜一样,经历关店潮后再来一次血洗式创新?谁还会为了买一兜便宜零食跑遍街头?市区遍地红色门框明天还能有几个?这些问题,也许只有市场和时间能回答。你怎么看?如果有一天,家门口所有“又便宜又好吃”的门店都换了新招牌,请问你还会买上一大兜吗?
案发现场已收拾完毕,证据留给各位。案情结束,提问开始。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期货开户鑫东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